真正限制中國企業發展的不是原材料漲價,也不是人工成本增加,更不是入行門檻低,同行競爭激烈,而是我們中國門窗企業的管理存在著相當大的問題。
很多人認為“在中國的門窗行業,非標產品的市場要遠遠大于標準門市場,門窗產品的非標現狀限制了中國門企朝規模化發展,中國門企的規模不可能做得很大”,“中國門窗生產企業不可能出現大型企業”,事實上,近十年來,如果沒有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強制推動,中國門窗行業的產品要想達到標準化,幾乎是不可能的。標準化門窗產品在中國目前要想占據“壟斷”地位,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中國的門窗產品不能標準化,那中國的門窗生產企業能做大嗎?如果能做大,我們又怎么去走?其實,中國的門窗生產企業可以做大,企業可以朝著規模化的發展方向去發展,企業可以做到規模生產。
作坊式的企業缺乏企業管理
從資本主義的萌芽開始算起的幾百年來,中國的“企業”幾乎都是以“作坊”為主的,無論是明代的“機工”時代,還是清代的“洋務運動”,哪怕是“一戰”后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中國的“企業”都是在艱難中發展,這些“企業”真正意義上應當稱為“作坊”,中國的“企業管理”應當準確說是“作坊管理”。改革開放后,中國企業開始漸漸接觸什么是“企業管理”,到現在,也只有30年。一個國家來想在30年內建立起真正的“企業管理體系”,那還真有些牽強,因為“企業管理”是需要沉淀和積累的。
目前,中國絕大多數的門窗生產企業來自于手工作坊,甚至是“師傅帶徒弟”。很多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20年前也許就只是一個走街串巷的木匠,而有些鋁門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10年前也許就只是一個窗工程加工個體戶。這些中國門窗行業的前輩,是在機遇和汗水的陪伴下成長的。隨著時間的推移,10年、20年過去了,以前的“作坊”變成了“企業”,以前的“師傅帶徒弟”也發展成“總經理管員工”了,但企業的管理并沒有“現代化”,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管理”,充其量是“監管”,絕大多數企業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大多數的作坊式門窗生產企業都實行的管理方式很難擺脫家族式管理。記者認為:“人治”的“企業管理”其實就是“作坊管理”。中國這么多的門窗生產“作坊”缺少的就是“企業管理”。
門窗生產企業要如何進行“管理”?
其實中國的門窗企業管理沒有跟上來,主要是老板的管理意識沒跟上來。這也不能單純怪罪老板。在中國企業里,老板與職業經理人的關系相當微妙。老板利用職業經理人的才能為自己掙錢,而職業經理人利用老板提供的平臺為自己掙錢,兩者都是為“自己”。所以,到頭來老板與職業經理人都會以“分手”來結束他們之間的“合作”。
中國門窗行業的老板要想管理好企業,就要先管理好自己與職業經理人的關系。這話說著容易,可做起來卻很難,這取決于老板的胸懷。另外,職業經理人對企業的忠誠度也是相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