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它黃色的羽毛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非常漂亮,可眼睛緊閉、身體僵硬,再也飛不起來了……”第一次看見玻璃幕墻下死去的鳥,志愿者竇連東既困惑又惋惜。成為防鳥撞志愿者后,他知道鳥兒死亡的原因了:它們誤以為玻璃上映照出的“樹林”“藍天”是真的,徑直撞了上去。
每年4月20日至26日是江蘇“愛鳥周”,今年的主題是“完善保護體系,護佑候鳥遷飛”,但在遷飛路上,不少鳥喪命于城市隱形“殺手”——玻璃幕墻。今年春季,全國1600余名志愿者參與高校和公益機構共同發起的第六次全國范圍鳥撞調查。長三角地區屬于全國重點區域,共有349名個人志愿者、72個志愿者團隊,其中江蘇有94名個人志愿者、22個志愿者團隊。他們接力觀察記錄鳥撞玻璃幕墻的案例,構建詳實“數據網”,努力將鳥類保護網織得更密實。4月1日至4月24日,在259棟建筑玻璃幕墻下,長三角地區志愿者共記錄到28次鳥撞。
“我們的伙伴越來越多了”
江蘇位于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全球43%的候鳥在此遷飛。春秋季是鳥類遷徙季,也是鳥撞玻璃高發季。調查發現,在長三角地區,懷氏虎斑地鶇、灰背鶇、紅尾歌鴝等候鳥死傷較嚴重。“鳥撞對鳥類的傷害往往是致命的。少數鳥能幸存,但更多鳥撞以死亡為結局。”全國鳥撞調查長三角片區負責人、民間自然保護機構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宋悅心告訴記者。
鳥類能逐漸學習適應城市環境,演化出躲避玻璃幕墻的能力嗎?為了生存,一些留鳥確實在努力適應,但白頭鵯等種群數量較大的留鳥,還是容易受到玻璃反光、夜間人造光線等因素干擾。而且候鳥作為一種遷徙鳥類,隨時節變換地點,在城市的“自我保護意識”不及留鳥,更容易受傷害。
防風透光、保溫隔熱,玻璃作為如今常用的建筑外墻材料,于人類社會必不可少,但它們也是不少鳥類生命的終點。鳥撞玻璃已被公認為由人類造成的鳥類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僅次于流浪貓捕食。加拿大的調查顯示,每年有約2500萬只鳥類撞死在玻璃上。在美國,這個數字每年最高可達10億只。我國是玻璃幕墻出產和使用的全球第一大國,玻璃幕墻面積占全世界總量超80%。
如何使用玻璃材料能趨利避害?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大量觀察數據作支撐。20世紀八九十年代,北美地區的學者開始重視鳥撞這一課題。在芝加哥麥考密克廣場湖畔中心,防鳥撞調查已持續進行45年。2019年,加拿大發布國家標準《鳥類友好建筑設計》,規范新建與既有建筑的防鳥撞設計要求。
更科學的決策需要更詳實的數據,需要更多人觀察身邊的建筑是否有鳥撞,中國的研究剛起步不久。2021年春季,我國才有了首個系統性鳥撞調查,由昆山杜克大學等聯合發起,77天記錄到39次鳥撞。同年秋季,首次全國性鳥撞調查開啟。全國防鳥撞行動網絡隨后成立,這是一個由昆山杜克大學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實驗室牽頭,由廣西科學院科研人員、生態學博士朱磊以及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守護荒野等多家機構共同發起的合作網絡。在這項全民科學研究中,參與者可以從中總結,明白什么樣的建筑容易發生鳥撞,并付諸實踐,動手改造建筑,或從源頭改變建筑設計需求,讓建筑對鳥類更友好。
“防鳥撞理論正在走進現實,真好!”
做鳥撞觀察不算難,每天早上志愿者繞著關心的建筑物轉一圈,查看有沒有鳥類尸體,同步記錄建筑高度、玻璃幕墻占外立面比例、周圍植物等信息。不過,觀察鳥撞需要志愿者堅持一個月早起,趕在鳥類尸體被清理掉之前完成記錄。
“求助:有小鳥被吹落到地面怎么辦”“能把它送回鳥窩最好”“一定不要直接用手接觸小鳥”……有346名成員的“2024春·長三角鳥撞調查群”志愿者群常出現類似的科普對話。全國防鳥撞行動網絡發起人、昆山杜克大學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實驗室負責人李彬彬,欣喜于志愿者數量在逐年增加。
很多志愿者從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微信名是“我被DDL(最后期限)包圍了”的志愿者,是活躍成員之一,調查一天也沒有落下。還有不少志愿者選擇“抱團”。“鳥鳥平安”團隊由11名南京農業大學學生組成。團隊牽頭人夏雨櫻是動物醫學專業大二學生,是第二次參加防鳥撞志愿活動。回憶去年秋季第一次參加活動,這個性格活潑大方的上海姑娘直言:“趕在早上8點上課之前記錄鳥撞,真的太難了。一個人堅持一個月很難,但一群人就不是問題了。”
對于已建成的建筑,設置遮陽板、讓室內室外綠植遠離玻璃、在玻璃上貼貼紙等小改動,就能預防鳥撞。在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實驗初級中學教學樓4樓走廊,記者看到玻璃窗上貼有不少美術畫作,丙烯顏料畫在塑料板上,色彩鮮艷明亮。
“這些畫是生物老師和美術老師帶我們創作的,讓小鳥識別玻璃,它們就不容易一頭撞上去了。”4月17日上午9點,剛剛結束防鳥撞觀察的初一(六)班學生徐子惠告訴記者。走廊美術畫主導人、該學校生物老師陸燏介紹,今年春季是她第三次組織學生參與志愿活動,團隊學生數量逐次增加,由12名增加到25名。去年春季,學生們累計觀察時間達100小時。
“2022年秋,公司搬進新落成的產業園時,我們在玻璃幕墻邊共發現約30只死亡的鳥,今年春季數字降到了2只。”竇連東是朗新科技集團無錫分公司防鳥撞觀察團隊的負責人,團隊成員20余人。2022年秋,他們公司新園區投入使用,這是一個幾乎全是玻璃幕墻的“目”字形建筑群,鳥撞發生頻次較高。記錄鳥撞數量和位置,并經鳥撞調查發起機構之一的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指導后,該公司今年在鳥類遷徙季采取措施,將建筑外圈玻璃旁的窗簾拉低至3/4高度,留下1/4用于采光。“實踐證明,我們的舉措有效,觀察還在繼續,為進一步改善打基礎。”竇連東說,“我們歡迎鳥類來園區共享空間,在開敞草坪等位置共放置8個鳥類投喂器,方便鳥類覓食,希望未來我們園區能和鳥類等野生動物更和諧地共處。”
在調研中,也有志愿者聽到質疑聲,“我從沒見過鳥撞死在玻璃上啊!”在南京南站附近辦公園區工作的志愿者和一用數據“說話”,希望勸說園區做出改變。她已連續6個季度參與防鳥撞志愿活動,記錄到數十只鳥死亡,發生地點主要在園區建筑連廊上。
“生態友好的建筑設計更費心,但隨著生態保護理念深入人心,人類和野生動物在城市和諧相處是大趨勢。”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大三學生程陽說,其實建筑防鳥撞可以從古人的做法中學習。觀察蘇州園林等古建筑可以發現,古人對鳥類相當友好,他們允許鳥類在屋檐、橫梁、山墻等處筑巢搭窩,還會特意留一個門縫,讓燕子等鳥類自由進出屋內。
“觀察鳥撞讓我看見身邊的自然”
“我有時候會看一只鳥看到入迷。”程陽在北方長大,來南方上學后,她愛上了南方多種多樣的鳥。“水鳥喜歡發呆,林鳥不常見,但仔細聽能聽到它們清脆的叫聲。白頭鵯和珠頸斑鳩不怎么害怕人,能近距離觀察它們的一舉一動。鵲鴝站在樹梢上,尾巴一翹一翹的,很是可愛……”說到鳥,程陽如數家珍。
觀察鳥類覓食、起飛、停歇……程陽喜歡停下來靜靜地看鳥,讓自己放空,融入自然,身上的疲憊感就能被“洗去”大半。
有時,程陽的觀察會被行色匆匆的路人打斷,他們驚飛了鳥兒。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人太忙了,忙到忘了看天上的云、地面的草。“公園20分鐘”效應的高討論度,也說明人們都需要慢下腳步,感受身邊的自然。
“孩子天然地對自然有強烈興趣,我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學校里有關于鳥的新情況,孩子們一定會第一時間跑來講給你聽。”說著,陸燏露出欣慰的笑容,她帶記者到學校報告樓,“你看,四樓樓梯屋頂上有一個金腰燕的窩,是孩子們先發現的,他們一有空就擠在樓下,觀察親鳥筑巢、孵化、喂養小鳥。”
“學校一直致力于將自然課程更好地教給孩子們,我從2013年起就開始帶孩子們觀察昆蟲。我相信,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傳遞給孩子們,一定會影響他們一生。”陸燏告訴記者,已經有孩子將建筑防鳥撞辦法應用到家庭中,說服爸媽,在家里的窗戶上也貼上畫作,降低鳥撞可能性。
清晨5點40分,鬧鐘響起,這已是毛仲南連續第四周早起。他要去家附近的蘇州地標建筑——現代傳媒廣場記錄鳥撞情況,再趕到30公里外的公司上班。好在蘇州這棟“玻璃盒子”具備防鳥撞功能,它的玻璃以深藍色為主,有五成玻璃上貼了圓點貼紙,是一個防鳥撞改造的正面案例。
6點不到,騎車穿過“蘇醒”中的城市,小鳥在草地上勤勤懇懇覓食,剛割過的青草地有濃厚的“青草香”,行道樹抽出嫩綠新芽。“清晨的空氣聞起來棒極了!觀察鳥撞讓我看見身邊的自然。”作為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好員工,過了而立之年的毛仲南覺得自己正在嘗試踏出舒適區,“成為防鳥撞觀察志愿者帶給我的不僅是鳥類的世界,也打開了我自己的新世界,未來我還可能會參與生態調研、保護植物、去鄉村小學……”
夏雨櫻的微信簽名是“可是窗外有一只白頭鵯”。“白頭鵯是我認識的第一種小鳥,所以我用這句話提醒自己:關注自然,萬物可愛!”夏雨櫻說。
記者劉春
點·評>>>
讓鳥類進城少些屏障
鳥類用翅膀投票,選擇生態環境更加健康的城市。
適宜鳥類停歇、生活的地方,往往是植被多樣、水源干凈、空氣新鮮……對人類而言,這樣的地方也更加宜居:清晨,在清脆的鳥鳴聲中醒來;閑暇時,在有鳥覓食的城市綠地散步。生態改善,才會有更多動物為鄰。
城市應該珍惜與鳥為鄰,努力“拆掉”玻璃幕墻等屏障。事實上,破除屏障不一定需要大動干戈,更多體現于細節。比如:在滿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玻璃材料占建筑外立面四成以下;在公共建筑旁,設置大面積草坪、低矮灌木等。在建筑細節處多些保護鳥類的意識,只需舉手之勞,便足以有效降低鳥撞可能性。
屏障不僅是物理上的玻璃幕墻,更在于人類對野生動物的態度。鳥類等野生動物進城,有時候會帶來幸福的煩惱,我們沒法要求鳥類學習人類社會規則,能改變的只有自身。對待可愛的鄰居們,不妨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學會了解它們的習性,給它們留下合理的生存空間,讓它們在城市生活得更自在,讓我們彼此互不干擾、各自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