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PPP模式(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推廣十年以來,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改善公共服務、拉動有效投資的作用,但此前PPP重建設輕運營,異化為地方融資手段,一些項目明股實債帶來新增隱性債務等問題也受到政府重視。
近日,在清華大學投融資政策研究中心主辦的PPP新機制系列政策研討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韓志峰表示,PPP新機制實施要把握住“規范”和“創新”兩個關鍵詞。一方面,要依法依規推進PPP項目,特別是要重點把握特許經營內容、項目收益來源等核心要素,不得額外新增地方財政未來支出責任,不得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另一方面,要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以及采用數字化技術、與資本市場對接(如發行REITs)等多種方式,開拓項目收益來源,降低建設運營成本,加快投資資金回收,切實提高項目回報率。
去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改委、財政部《關于規范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的指導意見》,將PPP模式范圍縮窄至基于使用者付費特許經營模式。PPP回報機制也聚焦使用者付費,不因采用PPP模式額外新增地方財政未來支出責任。
為落實PPP新機制指導意見,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近期公布了修訂后的《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國家發改委還印發了《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特許經營方案編寫大綱(2024年試行版)》等文件,并上線全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信息系統等,PPP新機制的政策框架已基本建立,進入全面推進階段。
一位參與上述研討會人士告訴第一財經,隨著PPP新機制進入全面推進階段,相關部門工作重點轉移到事中事后監管方面。據了解,相關部門會向金融機構發函,對2023年2月以后新實施的特許經營項目,如果不在全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信息系統內,則是不合規項目,金融機構不能提供融資支持。而在上述信息系統內的項目如果沒有異常標記的,金融機構可按照市場化原則逐級評審具體決策,為項目提供融資支持。
PPP新機制指導意見明確,2023年2月PPP項目清理核查前未完成招標采購程序的項目,以及后續新實施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均應按照本指導意見規定的新機制執行。
在此之前涉及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工作的各類文件,應僅適用于2023年2月PPP清理核查前已完成招標采購程序的項目。
國家發改委投資司此前明確,將扎實做好PPP新機制推進工作,切實加強政策指導,組織各地盡快推出一批符合PPP新機制要求的項目,最大程度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充分激發民間投資活力,鞏固好民間投資增長態勢。
目前一些地方已經開始對外推介PPP項目。比如,安徽省發改委近日舉辦全省重大基礎設施PPP項目專題推介會,集中推介了50個重大基礎設施PPP項目,涉及高速公路、鐵路、物流等8個基礎設施領域,總投資超2200億元。其中,8個PPP項目事項進行了現場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