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檢局長下課,奶制品的全面檢查,乳品行業聯合宣言,外資企業大肆進軍國內市場…在這個夏末秋初的日子里,中國的奶制品行業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動蕩,而陷入動蕩的奶制品企業,還能再做些什么呢?
查遍所有的門戶網站,各個乳業公司的個體聲明無外乎道歉—保證—安撫,請消費者繼續使用,今天剛剛發布聯合質量誠信宣言,也就是再分析一下乳品的生產流通環節,保證乳品質量,讓已經遍體鱗傷的消費者放心購買,可這些就足夠了嗎?
“當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的時候,你做的再多也不會讓人有任何印象。”現在所有的乳品公司都在道歉,都在保證,也就沒有消費者知道是光明的歉意更誠懇一點,還是蒙牛的懺悔更深刻一些,抑或伊利的保證更決絕。
那么在這個時候,消費者對企業的信心是不可能靠這樣的一紙保證來樹立起來的,這時的乳品企業還能做些什么?
讓我們一起回到乳品的起源——奶牛去看一看。現在在各個地方都普遍出現了奶農賣奶難的問題,甚至于每天都要直接將鮮奶傾倒到下水道里,翡翠、鳳凰等電視臺已經開始對這些奶農——尤其是三鹿的供奶區域——進行關注,筆者相信,這些分散開放式的家庭喂養到奶站收奶再到企業收奶的流程一定會被完全封閉的供奶鏈所整合,那么,借助于傳媒的力量,開始著手整合分散供奶鏈能不能給到消費者更大的信心呢?
下面筆者嘗試以A企業為例,進行說明:
A企業是國內乳品行業的前三甲,資本雄厚,這次的奶制品行業檢查也不幸中招,雖然立即采取了很多危機公關策略,但是消費者對其信心也同樣有所下降。那么這時的A公司能不能開始整合供奶鏈呢,就算是以半公益的方式。
三鹿的奶農已經無法繼續喂養奶牛了,沒人收奶,但奶牛還要飼料,這樣的有出無進讓很多奶農陷入進退兩難境地,甚至于有些經濟薄弱的奶農低價將奶牛轉讓。這時的A企業能不能以一個比較公道的價格來收購這些健康的奶牛呢?比如說1萬元一頭是市場價格,那么A出到了1.1萬進行收購,確保奶農的經濟收益,以“人道”示人即為最好的公關。
收購回來之后自行喂養,并且要嚴格檢疫,利用本身的產品生產能力進行加工,就算目前市場需求不旺,原料供遠大于求,自行虧本,也可以利用資本的力量咬牙撐住,奶制品的需求總是要恢復的,而撐過這一段市場低迷期的A企業也就變相收購了三鹿的整個生產基地。
當乳品行業重新恢復的時候,如果還有奶農愿意喂養奶牛,完全可以以1.1萬元的價格再返還給奶農,當然,之后需要進行嚴格的檢疫工作以及奶農的管理,減少奶站環節,直接由奶農到公司,確保原材料的安全。
這樣一套特別公關方案一方面確保了乳品鏈最底層奶農的利益不受損害,另一方面又對三鹿企業資源進行了整合,同時又可以進行相應的宣傳策略以提升消費者信心,A企業的市場運作空間也會相應增大,確保品牌美譽度。
當然,這一切都源自筆者的空想,未經任何證實,本文的意義僅在于拋磚引玉,希望能夠獲得高手指點,為國內的乳品行業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