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陽國際裝飾建材城,就有這樣一群勇于拼搏的70后東陽人,他們走南闖北,用自己的行動,書寫了屬于自己的人生。從16歲開始學手藝,董正理走南闖北,先后到過廣州、福建等地做手藝。22歲那年,他覺得只有自己經商,才能有出路,一多月的時間里,為了找市場,他跑遍了大半個中國。最后,董正理在湖南株洲租了個店面銷售木線,后來他又到山東淄博。隨著木線行業的逐漸凋零,30歲時,董正理又來到貴州幫別人賣油漆,想另外找一條出路。32歲那年,他回到東陽,在環城北路租了一個門面,專做銅門、金雕門、實木門等。今年4月份,建材城開業后,他在三樓租了120平方米的店面,從開業至今,董正理的生意很興旺,而且很多都是從義烏、諸暨慕名而來的顧客,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光銅門就有十幾萬元的營業額。
張建明的店面就在董正理的隔壁,兩人的拼搏之路也有頗多相似之處。從橫店世貿城一名銷售大米、食用油的業務員到如今自己當老板,張建明走過的道路可謂曲折。賣了一年大米后,張建明應聘橫店康莊門業云南辦事處經理,負責云南、貴州、海南三個地區的防盜門銷售,貴州是公司銷售等級劃分最差的一個區,張建明卻憑著那股勇于拼搏的韌勁,3個月完成120余萬元,成為銷售額最好的地區之一,當然他為此付出了巨大的辛勞,在這3年中,他大部分時間都在路上度過。后來,他回到東陽,在中南精工木業擔任工程部經理,一年后又跳槽到金華夢祥家私任副經理,在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和人脈后,張建明在漢寧西路租了一個門面,專賣高檔實木門,現在他又在建材城開始了自己新一輪的創業之路。
他們認為,70后與50后、60后相比,市場機遇相對減少了,與80后相比,他們的家底相對薄弱,70后的創業沒有多少優勢,唯有靠自身拼搏,一步一個腳印,才能闖出一條路來。現在的他們依然不安于現狀,因為他們身上流淌著充滿激情的血液,他們的目標始終瞄著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