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建材下鄉”政策可能牽涉到的更細節的問題是:哪些產品應進入農民的采購清單里。
中國建筑材料流通協會(下稱“建材流通協會”)就建議,與“建材下鄉 ”有關的建筑材料可能要從環保、產能等方面把關。而且,國內建材經銷商、賣場也應該有準入制度。
“我們的企業不能把不合格的產品賣給農民。”建材流通協會一位負責人對筆者說,“所以我們提議,相關建筑材料必須有國家標準,而且一定要環保。”
目前,該協會下屬的標準工作部正在做《綠色材料標準(流通標識)》的設計。該標準的主體部分(即綠色材料制品的定義、基本要求、標識內容和檢驗規則等)都已完成,面世時間會很快。
“家電下鄉”政策也曾規定,只有“國家免檢”的家電產品才能進入農民的采購目錄,第一批家電包括15家生產商、142個型號。
前述建材流通協會的負責人還向筆者解釋,農民建房時要用到的建材太多了,估計不是所有的產品都能享受政府的補貼。這次“下鄉”的應該是一些基礎類的建材如水泥、玻璃等等,“你去買一盞吊燈或者一桶油漆,不一定會得到補助。”
他說,一些基礎性材料在享受補貼之后,實際上也會帶動其他材料的需求,“這就好比我們給你買的陶瓷補貼了,你自然會去買黏合劑一樣。”
另一方面,建材流通協會還建議政府要對經銷商、建材賣場實行“認證制”。“國內有幾十萬家的經銷公司、個體戶,大型建材賣場可能是3000多家。我們也會對賣場的誠信情況做考察,并建議政府給予他們信用資質。”
中國水泥協會秘書長孔祥忠則說道:“假設這次‘建材下鄉’有目錄的話,我國政府所支持的60家大型水泥公司如海螺、中材等很可能被優先推薦,因為它們的產品更加可靠,也屬于國家鼓勵的新型干法生產線的水泥制品。再說了,60家水泥企業也基本覆蓋了國內的主要城市,人們可以購買得到。”
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研究員則表示:“不少農民一直都喜歡從地方水泥公司購買品質差的水泥、玻璃,它們價格便宜、物流也比較方便。所以,現在的問題是,政府應杜絕那些劣質的、落后生產線上出來的水泥趁著建材下鄉的機會也大幅增加產能并間接獲利。否則,以前我們積極倡導的淘汰落后產能工作又會遇到新的阻力。”
他告訴筆者,水泥整體需求中有三分之一來自農村,如果“建材下鄉”能夠拉動10%到15%的農村水泥消費,那么對于全國水泥需求就有3%的增長,“這在2010年下半年水泥需求量將會減少的大背景下,對水泥的銷售還是有促進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