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平臺 兩次跨越 十倍壯大
——創新驅動助力縣域經濟發展.看沙河玻璃
世界玻璃巨頭美國PPG公司有望攜手沙河。日前,雙方已就合作開發離線鍍膜技術達成合作意向。
“這里不但有良好的產業基礎,而且有個高水平的科研技術服務平臺。”去年以來,美國PPG公司工作人員已三次到沙河玻璃技術研究院進行實地考察,他們認可研究院的服務功能,更看重沙河玻璃借力科技提升產業的發展勢頭和嶄新機遇。
依托科研院所搭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2005年以來沙河走出一條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之路:占全國玻璃年產量1/5的沙河玻璃,生產工藝已實現從“小平拉”到格法,再到浮法和特種玻璃的兩次跨越;2012年產值達220億元、利稅20億元,均為8年前的10倍。創新驅動發展,沙河玻璃正在實現由低端向高端,由普通建筑玻璃向多領域玻璃應用,由玻璃原片為主向深加工為主轉變。
不能只跟在后面跑,必須占據行業技術制高點——與國內外10余家科研院所結成技術聯盟,實現創新領航
“這兩條日產80噸的高硼硅耐熱沖擊玻璃生產線建成后,將填補國內空白。”5月28日,河北馳潤特種玻璃有限公司的建設工地一派繁忙。總經理孫波說:“普通玻璃售價一噸1000多元,高硼硅玻璃一噸兩萬多塊,雖然到年底我們才能正式建成投產,但已有成都、香港等地的很多企業主動上門來要求代理該產品了。”
產品附加值增加20倍,能經受高溫1至3小時而不炸裂、不軟化,“實現這一技術的不是什么國外大牌,而是完全的沙河創造。”孫波驕傲地說,還在沙河玻璃技術研究院研發這一技術時,公司就盯上了這一高科技產品。
事實證明,他們的確眼光獨到。“這條國內第一、世界第二的生產線,年產值可達10億元,經濟效益和產業帶動效應十分顯著。”孫波說,以后他們還將繼續與玻璃技術研究院加強合作,建成高鋁浮法玻璃生產線、LOW-E玻璃生產線、特種浮法玻璃深加工生產線等。
和馳潤公司一樣,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沙河的很多玻璃企業對產業前景表示樂觀。而僅僅在幾年前,沙河的不少企業還在建筑市場低迷、同業競爭激烈、玻璃利潤微薄中苦苦掙扎。
沙河人因玻璃而富,沙河市因玻璃而興。玻璃作為沙河的傳統支柱產業,肇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1985年后逐步形成規模。但由于玻璃生產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生產工藝落后,燒的又都是劣質原煤,產業帶來的污染嚴重。沙河市委書記曲斌說,當時,發展方式粗放、產品質量不高、產業檔次低,是沙河玻璃產業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加上國家節能減排倒逼機制的壓力,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考慮到縣域企業經濟實力有限,技術力量薄弱,無法進行研發,2005年,市委、市政府果斷做出決策,與武漢理工大學共建沙河玻璃技術研發中心,建立公共技術創新平臺,為改造提升玻璃產業提供重要科技支撐。2010年5月,該市又出資8000萬元,與該校聯合創辦沙河玻璃技術研究院,從技術、人才、裝備、品牌等方面直接為企業提供服務。
“不能總是跟在別人屁股后面跑,必須搶先一步跑在前頭,占據行業技術制高點。”沙河玻璃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申志偉表示,研究院的使命之一,是緊緊圍繞沙河玻璃產業發展需求,瞄準國際同行業最高水平進行技術創新、產品開發,成為產業創新的“領航者”。目前,研究院已與國內外10余家科研院所結成技術聯盟,已成功研發掌握微晶玻璃、高硼硅玻璃、高鋁玻璃等一批尖端技術,開展了特種浮法玻璃、深加工玻璃、玻璃生產過程中節能減排關鍵技術等方向的課題攻關。其中,“高硼硅耐熱沖擊浮法玻璃”、“無氟乳濁玻璃”、“浮法低膨脹微晶玻璃”、“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等項目已入戶沙河。
好風憑借力,產業上高端。依托技術優勢,沙河成長起迎新、安全、長城等一批具有技術引領作用的龍頭企業。迎新在線low-e玻璃、金宏陽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等5個項目填補了國內空白,兩條浮法玻璃生產線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生產線。
“如今沙河玻璃產業,縱向上,正不斷延伸產業鏈條,邁向產業高端;橫向上,正與制造裝備、建筑、新能源等產業融合,實現產業跨界發展。”沙河市發改局副局長李梅海說。
解決企業想做做不成、風險投資想投不敢投、政府想干無法干的難題——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500余件,為企業節約資金1.2億元
日前,河北迎新集團浮法玻璃有限公司將一客戶反映有割傷的玻璃樣品送到了沙河玻璃技術研究院。“廠里的技術人員憑經驗認為是防霉粉的原因,但經處理后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
聽完情況后,研究院工作人員迅速用電子探針顯微分析儀進行了掃描,最終發現玻璃樣品含錫。浮法玻璃有限公司馬上據此進行相關處理,問題很快得以解決,公司一位負責人說:“這一下子為公司減少了數十萬元的經濟損失。”
類似割傷這樣的問題雖不大,但在產業中也有一定的發生頻率。“然而,一臺電子探針顯微分析儀就價值300多萬,由單個企業配置一是難以負擔,二是利用率偏低有些浪費。”李梅海說,建立產業技術平臺,就是面對整個沙河玻璃產業提供相關技術服務,解決那些“企業想做做不成、風險投資想投不敢投、政府想干無法干”的難題。
在投資4000萬元為研究院裝備了X射線熒光光譜儀、旋轉高溫黏度計等150余臺(套)國內、國際領先水平的實驗檢測設備基礎上,“去年,沙河市再投入7000多萬元,在研究院建設玻璃深加工產品研發和檢測、新型熔制技術研究、玻璃新品種中試等技術平臺。”申志偉說,建成后,有望成為全國最專業、最先進的玻璃中試車間和專項技術研發平臺,進一步提升研究院的技術服務能力和科研創新水平。
借助研究院提供的項目論證、材料分析、質量檢測、技術難題攻關等一系列集成化、保姆式服務,沙河玻璃企業順利攻克“關鍵技術”、“瓶頸技術”問題,發展步伐愈發堅實。據了解,研究院共為企業開展原料成分分析、產品質量及性能檢驗檢測3000余次,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800余次,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500余件,為企業節約資金1.2億元,使50多家玻璃企業產品質量得到提高。
“以前,玻璃出現氣泡、結石等問題,只能憑經驗處理,每次至少需要2周時間,若判斷失誤還有可能耽誤玻璃的正常生產。”迎新集團浮法玻璃有限公司化驗室主任鮑翠鵬說:“現在,一般在3天之內研究院就能找出問題所在,大大降低企業損失。
技術平臺為企業創新保駕護航,沙河市玻璃產業的新優勢也得以激活。如今,浮法玻璃質量不斷提高,優質浮法生產線達32條;同時培育發展玻璃深加工企業400余家,年消化玻璃原片3500萬重量箱,玻璃深加工率達35%,產業整體檔次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