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牌者10%------ 90%"做"商標賣產品冒牌者難長久 目前,行業到了5%的企業占有95%的市場份額嗎?當然沒有,木門目前的形勢是的戰國時期,"2:8"法則(20%的企業占有80%的份額)也不適用,其也許只適應一個相對成熟的市場。在國內木門行業中,有這樣一種說法:"3:3:3:1"現象當道,什么意思呢?簡而言之,就是30%在做商標,30%賣產品,30%既做商標又賣產品,剩下10%做什么?是真正在努力做品牌的人,是樹民族品牌的一部分企業。比如,2006木門30強的紅塔、潤成、孟氏、天河、夢天等,當然還有一些知名企業,都扛起塑造民族品牌的大旗。 事實上,自2005年上半年以來,京津唐地區木門商標快速增多,木門有注冊商標的,也有沒有進行注冊的,就費用來講,南北方有差異,北京商標注冊在1000元左右,深圳在1800~2000元左右,所以有的在南方如深圳企業的老板,順便(如參展)就在北京注冊的。其實,膾炙人口、富有特色的商標,是未來成就知名品牌的條件,就怕幾年后"做濫"了就換,隨意性大,無長遠規劃,完全是立個牌子"銷售"貨物,有的還不注冊,以這個高度與境界,做大做強的可能性可想而知。目前,木門在品牌方面還沒有像強化地板,像歐典這樣的全國品牌,木門全國性品牌還沒有,區域性品牌有一些。現在有的企業也有小富既安的思想,認為有沒有品牌沒有關系。當然,也有利用對"品牌"的崇尚,欺騙消費者的。 有一位精裝房買家講述了其經歷,2004年他購買了一套精裝房,當時開發商宣稱,所有木門均是從德國進口的知名品牌,單價在10000元以上,并向他出示了木門進口報關單據。但一年之后,"進口"木門卻出現了門體變形等一系列問題,這種情況下,通常不是海關的報關單有假,仍然是木門本身"冒牌"仿造的問題。在通常情況下,有"報關單"并不意味著現樓當中的木門100%都是"外國血統"。問題的癥結在于,一次進口的報關單被多次當作證據使用,這是不少開發商或者供貨商采用的手段。 當然,關鍵之處在于,開發商或者供貨商確實從海外進口了一批"血統純正"的"進口木門",可能是10套,也可能是50套,但總量通常不會太大,其目的并非是用于實樓當中,而是運用到樣板間的設計和裝修當中,同時作為仿制的藍本,為日后的"仿造-冒牌"作好準備。仿造、冒牌,到底為企業帶來多大利潤?多大損害?相信這對致力于長遠發展的企業不是個問題,但對于投機的企業,可能是永遠的"誘惑",也會最終掉進自己制造的"陷阱"。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
門窗幕墻網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