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了解涂料與壁畫修復工作的關系,必須從敦煌色標講起。敦煌壁畫中的所謂色標,是在繪畫過程中布色而作的提示性文字符號,與畫稿緊密相聯,一般與畫稿一同出現,或可認為是畫稿的一個構成元素(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畫稿都有色標文字),均以各類色彩文字如常見紅、黃、綠、青、紫、朱、赤、白等,或其偏旁部首,或相類似文字表現。色標作為繪畫技法之一,在畫史鮮有記載,但我們在文獻資料的各類畫史和繪畫遺存如佛教洞窟壁畫中仍可窺豹一斑。 根據畫史記載,中國歷史上的一些名畫家,在作畫時常常只作白畫于壁上,而由其弟子專門布色而成。 類似情況也在敦煌出現。根據敦煌研究專家學者的觀點和對洞窟壁畫的大量臨摹知識,在敦煌由師父起稿于壁,寫上色標,再由弟子工匠涂色完成的現象非常普遍。談起色標,專家一致認為在洞窟壁畫中多有存在,但是根據現存的資料,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有關色標的任何詳細、全面具體實物資料公布于世。 有關人士一直希望通過對敦煌色標的研究和追蹤,發現類似于當今涂料界的色卡實物或樣版,從而破譯敦煌壁畫的色彩秘密。 對于敦煌壁畫的色標來講,大畫師為其弟子添色加彩時會給出一種文字提示,弟子們手頭上一定會有一套與文字提示的色標相對應的色漿,到底當時的色漿是用什么原料制成的,只有對當時畫幅中的色漿組成研究清楚后,才能重新制備出與當年相似的色漿,從而對現存的壁畫作相應的補救。明確了色標的意思后,要從色標中探索出各種色標相對應的顏料,是化學家、涂料專家的長項。筆者建議將不同色標處的剩余顏色取微量下來做微量定量分析,取得不同色標所對應的顏料的組成和結構,這是第一步工作;然后按分析實驗的結果配制出與色標對應的顏料,這是第二步;再在類同的底材上進行試涂,從而實現千年之前色彩的重現,這是第三步。但以上這三步工作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無論是涂料或是顏料,在自然界中被涂繪到各種不同底材表面上,經過若干年或幾十年后均會變色,這一點幾乎是涂料界的常識或一致的觀點。但是在對敦煌莫高窟壁畫的變色問題上恰發生過以下的事實: 有不少美術工作者,其中包括國外的友人,當他們參觀敦煌莫高窟,或從那里歸來時,曾經興致勃勃地告訴過人們:"敦煌早期的壁畫,無論造型與色彩,都與西方現代畫派作品太接近,也太巧合了!"有的附和其說:"像西歐馬蒂斯的畫風,有可能受到敦煌早期繪畫的影響。"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
門窗幕墻網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