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迫切需要培養一批像中鋁公司這樣的大型央企通過收購力拓公司的股權,制約與控制海外大型跨國公司的壟斷定價權。 中鋁公司并購力拓公司股權并成為單一第一大股東,不但為我國央企國際化積累了非常寶貴的經驗,而且也通過這一并購成為世界礦業有影響力的跨國公司和知名品牌,這既是解決國內礦產資源緊缺的有效應對措施,也是我國央企向國際一流跨國公司發展的必然選擇。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海嘯,我國也未能幸免。最近一個月以來連續傳出我國兩家大型企業在海外并購中失手導致巨額虧損的報道。 其一是中國平安保險公司在2007年11月以平均每股19.05歐元買入比利時富通集團1.12億股,總投資額約合238億元。2008年12月4日富通集團股價收在0.63歐元,相比19.05歐元的買入價,跌幅達97%,所持股權現價值約合人民幣8億元,虧損達230億。 其二是中國鋁業公司在2008年2月1日以137億美元(按當日匯率計算約合人民幣920億元)以每股58英鎊收購力拓9%的股權。2008年11月25日,必和必拓宣布放棄并購力拓的計劃,導致力拓股價大跌37%,當日以每股15.5英鎊收盤,相比10個月前中鋁公司58英鎊的買價,跌幅達74%。所持股權現價約合38.7億美元。 截至2008年12月31日收盤,力拓股價為每股14.9英鎊,跌幅達74%;而當日富通集團股價為0.93歐元,跌幅達95%。表面上看,中國平安和中國鋁業的投資都產生巨額浮虧,跌幅分別達95%和74%。巨額浮虧表面的背后,我們應看到中國平安投資的是金融機構,支撐金融機構的更多是特許經營權、人力資本和品牌等軟資源,一旦出現富通集團公司這樣的巨虧,人力資本流失,品牌失信,除了被收購重組和破產外,沒有其它選擇,而這兩種情況股東基本上都將血本無歸;而中鋁公司投資的是大型資源類跨國公司,力拓的背后蘊藏著具有極高價值的全球最優質的礦產資源,金融危機后這些資源依然以實物形式存在,沒有絲毫減少。這些才是引發我們如何看待中國平安公司和中鋁公司并購力拓得與失的真正本質所在。目前我國為化解外匯儲備的風險和抓人民幣升值的機遇出現了兩種大公司"走出去"的模式,一種是以中投公司和平安公司為代表投歐、美國家巨型金融機構的股權,另一種是以中鋁公司和華能集團等大型央企為代表投海外大型優質資源公司和能源公司的股權,兩種模式都以股權收購為前提,認真剖析幾個典型案例,分析比較兩種模式的特點和優劣,尤具現實意義。 一、中鋁公司并購力拓公司 的戰略意義 (一)爭取國際資源市場定價權,增強對國際戰略性資源控制力 金融危機將使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改變,在國際經濟分工的重新劃分中,既會有新的強國崛起,也會有傳統大國沒落,國家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科技實力和對戰略性資源的控制力,二者結合就構成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很多發達國家開始確立技術強國及資源保護和攫取的發展戰略。例如,根據相關統計,目前美國儲備的礦產資源共有63類93種,已成為世界上礦產品儲備品種最多、儲備量最多的國家,美國盡管礦產儲量潛在總值居世界首位,卻對其本國礦床進行封存,并不惜重金購買國外礦床用于儲備;法國更是從1975年起就建立了礦產品儲備保護計劃;而日本則通過控股、參股或者聯合開發等多種方式在全球范圍內加強對戰略性礦產資源的攫取和控制。 相比之下,雖然我國已探明礦產資源儲量約占世界總量的12%,居世界第三位,但優質能源和部分工業生產急需的礦種儲量匱乏,我國探明的鋁儲量占全世界2.7%,且鋁土礦的品位差,開采成本高,而鋁的消費量卻占世界30%。中國探明的銅儲量占世界0.54%,銅的消費量卻占世界26%。石油剩余可采儲量僅占世界總量的1.3%。若按人均儲量算則更低。當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能源、礦產資源的主要消費國和進口國之一,并保持著20%以上的年均增長需求。我國的自有資源難以支撐經濟高速發展,同時由于我國對國際資源控制力不足,國際市場定價權缺失,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地位十分不利,因此走出國門收購海外的礦產和能源資源應成為盡快實施的長期戰略。 中鋁公司并購力拓更應站在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來看,我國工業化尚未完成,經濟增長的可持續發展有賴于資源的充足供給,而我國資源從長期看是短缺的,鐵礦石、鋁土礦、銅礦等關鍵戰略資源不但儲量較少,而且品位層次不齊。如果讓像力拓、必和必拓等大型資源類跨國公司合并走向寡頭壟斷,我們將不僅在鋁、銅等有色金屬行業,而且在鋼鐵行業也將進一步喪失定價權。因此,中鋁公司并購力拓的意義遠遠超過了鋁業本身,不能就鋁談鋁,而是國家層面的資源國際化大戰略。 此次中鋁公司并購力拓公司,正是在戰略性資源匱乏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背景下,為擺脫鐵礦石和鋁、銅等礦產資源沒有定價話語權的被動局面,提高我國產業競爭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增強我國對國際戰略性資源的控制力的一次重要嘗試。
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
門窗幕墻網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
門窗幕墻網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