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召開的建材行業國辦[2016]34號文宣貫動員大會暨2016年形勢分析會上,中國建筑玻璃與工業玻璃協會對我國一季度玻璃行業運行情況進行了分析,并依據一季度運行情況,結合玻璃市場需求,該協會認為:“玻璃行業正處于緩慢回升的初級階段,全面恢復增長的基礎取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
據該協會介紹,他們對未來我國玻璃行業的經濟走勢提出了三個基本判斷:
判斷一:二季度生產和銷售繼續恢復
去年以來的產量下降、價格下降、效益下滑,有利于倒逼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表明控制新增產能、淘汰落后、節能減排、行業自律等重點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有利于緩解供需矛盾,促使價格回歸合理和效益回升。在這樣的情況下,特別應該加強控制產能釋放,防止借機新增生產線和復產點火,擴大供需矛盾。
根據市場的季節性特點,5月份屬于傳統小旺季,下游開工增多、供應面相對穩定,預計將從二季度產量恢復增長。由于去年基數相對較低,預計增長率在5%—8%。
判斷二:全年需求維持在去年同期水平
目前玻璃行業的需求結構是以房地產、汽車和出口為主,短期內不會發生改變。在汽車行業對玻璃需求增量貢獻不足、出口增量有限的情況下,傳統玻璃產品需求與房地產的關聯性提高。盡管新開工及土地購置持續改善,但從單月表現看,3月新開工面積及土地購置面積依然處于過去5年同期的較低水平,而土地購置面積仍舊大幅低于2014年水平。同時考慮到以下因素,預計房地產投資增速下半年依然面臨挑戰,由此帶來玻璃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1)3月末重點城市陸續出臺樓市調控政策致銷量增速明顯回落;(2)大部分三四線城市依然處于去庫存階段;(3)去年5月開始的房地產投資高基數。
判斷三:效益回歸合理取決于“供給側”進程
2000年之后的黃金十年,讓玻璃企業充分享受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福利,但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形勢發生巨大變化。當前影響玻璃行業運行質量的主要問題不是產量、銷量等規模指標,而是產品價格。促進價格回升,從需求側方面我們期望市場需求的持續擴大,但更重要的是“供給側”能夠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給。而玻璃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剛剛起步,因此玻璃行業效益回歸合理仍需較長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