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玻璃董事局主席彭壽的眼中,未來中國玻璃市場只能是朝著增長的勢頭發展。雖然目前公司只排在行業第四名的位置,不過隨著公司的戰略布局深化及產能釋放,在2020年之前,公司有望沖上行業第一的位置。
8月30日,中國玻璃在香港舉行中期業績發布會。智通財經APP了解到,2017年上半年全國玻璃市場運行狀況良好,玻璃價格隨著第二季度需求端復蘇而穩步上漲。上半年,中國玻璃營業額較去年同期上升20.1%至11.02億元人民幣(單位下同),毛利率同比增長2.3個百分點,凈利潤為2000萬元。
中國玻璃2017年上半年經營效益大幅增長。值得一提的是,期內,該公司的“走出去”戰略布局也有所收獲。其尼日利亞500T/D浮法玻璃生產線項目土建工作已基本完成,該條生產線年產量預計約為15.12萬噸。另外,中國玻璃亦聚焦哈薩克斯坦、埃及、中亞、東南亞、南美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其中,哈薩克斯坦項目已開始探討合作意向及可操作方案。
以下是智通財經APP整理的現場問答紀要。
問:下一步整個集團的整合方向是什么樣的?在行業的整合大勢之下,中建材整合的戰略方向大概是會怎么走?相比其他行業,玻璃去產能的速度沒有那么激進,管理層認為玻璃行業去產能的進度會不會加快?管理層對未來需求的看法,現在房地產調控可能會對公司未來業績增長有一些影響,明年玻璃需求是什么樣的?
彭壽:中建材在整合這個上面,首先,從水泥上的整合,大家有目共賭。由于中建材的整合和協同,中國在水泥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有一定的市場效應和協同發展。
本身玻璃產能不是很大,對于玻璃來講,盡管中國建材,就是凱盛玻璃,它們的技術是世界第一,建造了中國80%以上的高檔玻璃,也就是說現在大家知道的上市公司的玻璃廠,它們的技術無不是由凱盛提供的。
中國未來的玻璃是需要整合,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散而不大,也就是說前12名的產能并沒有超過50%以上。 這樣的情況下,也就是說它有300多條生產線,現在停了100條,大概有237條生產線在運行。集中度很高最多的也只占10%不到。從中國玻璃角度上講,目前中國玻璃處在第四位的情況,建材本身的玻璃加在一起,我們可能會成為前三名,我認為集中度并不夠。
作為國家在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國家要求,用市場方式來進行整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想法是我們先有一個整合平臺,利用國家政策,利用行業發展趨勢,利用地方政府訴求,在這方面進行整合。
第二個就是用市場的方式進行整合,既然我們要做,肯定是要做到最大。在整合的過程中,目前我們既有平臺建設,也有發展的平臺,未來再進行最終的整合。
對于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因為玻璃的量比較小,玻璃目前上半年始終產能沒有減少,市場需求沒有減少。在用量和產能的情況對比下,由于量減少了,所以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就是求和供基本平衡,當供減少的情況下,價格自然發生變化,這也得益于國家工信部對一些落后產能的淘汰和堅決不建這兩個決心。
玻璃現在把原先潛伏的一些格法通通消滅掉。現在這部分產能占玻璃產能10%到20%左右以上。這還是有一定的量。另外,由于環保等方面的原因,也令它不能再生產,所以自然地把量調整下來。
我認為,在供給側改革的情況下,一個是要進行結構調整,就是玻璃的需求一定是增長性的,只是說需要什么樣的玻璃,而不是以前講的普通玻璃、低檔玻璃。從房地產還是從公共建筑的需求和產業鏈的延伸,玻璃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大。只是我們要做特種玻璃,向超白化、大尺寸、功能化、超薄化來進行發展。功能化就是讓玻璃具有我們大家所用的舒適、節能、環保、可以用。可能有些人坐過最新的飛機,飛機調光不用擋簾,完全是用光控玻璃。我們現在建筑物Low-E玻璃,原來是中通,現在馬上是真空。也就是說它永遠是一種無法被取代的材料。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隨著技術的先進,它的應用會越來越廣。
所以可以這樣講玻璃市場,只能增長,但是它有個特點,需要高科技。我們現在房地產的發展,未來全是工廠化制造。工廠化制造要求玻璃在工廠化制造好以后變成直接的門窗,變成直接的應用。而中建材現在重點發展的就是新型房屋。新型城鎮化和玻璃農業。現在農業的發展就是工業化,工業的發展就是智慧農業,就是農業大棚,這個農業大棚用的全是玻璃。這個是奇大無比的市場。
也就是說,供給側改革,一方面要結構習性調整,去產能調結構,但是要補短板。在整合上,我們是堅定不移按照市場發展規矩去整合,不會花大價錢去買。第二,整合完了以后,按照高檔、優質、特種進行結構性調整。第三,就是我們的項目,一帶一路把我們的技術和產品,向國外輸送。所以,玻璃有很大的發展前途,但是需要科技創新,使產品更加優質,這樣發展前景和效益更好。
問:中國建材很早以前領導國際工程的團隊在一帶一路國家做了很多水泥工程。大股東如何將這個長處和中國玻璃的發展戰略結合起來?中國的玻璃市場已經是一個紅海市場,中國玻璃在大股東的影響下能夠享受到國家一些政策性的扶持,在這里怎么應對,未來國內一些小的玻璃商也會向一帶一路沿線做產能轉移的格局?
彭壽: 這些年,中建材在一帶一路上響應國家號召在做這一塊,主要是做 EPC服務,為那些國家做了很多水泥廠的建設,玻璃也做了。我們兩個做了,全球65%的玻璃廠和水泥廠。現在隨著水泥價的穩定穩固,玻璃這方面的量應該還是越來越大。作為中建材來講,我們既然把中國玻璃打造成一帶一路玻璃發展的平臺和產業發展的平臺,我們肯定會把我們在一帶一路工程服務中間的資源和商機都給中國玻璃。
這是毫無疑問的,比如哈薩克斯坦這個項目,這是國家全力支持的一個項目,國家所有的政策都給到它。這么大一個項目本來是給中建材,我們想既然把中國玻璃作為平臺,我們就把這個項目交給中國玻璃。我們昨天董事會決定做了,現在等于這個項目已經板上釘釘。 協議已經簽過了,現在就是價格問題,價格也基本上鎖死,我們需要走該評估的程序,真正把它做好。所以我想,不單我們作為技術上的支撐,作為資金上的支撐,作為政治上的支撐,我們也會作為資源上的支撐,把它做好。
第二個問題,國內是紅海,競爭得一塌糊涂,可能隨著國內產生調整,很多企業可能都有向國外走的欲望。據我所知,在國外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是非常計劃的,必須要經過批的,這是有過程的,基本上都在我的掌控之中,不管是誰。 但是我也支持它們走出去,比如,信義在馬來西亞,中國玻璃肯定不去馬來西亞,福耀到美國,美國不是誰都能去的,一般人是不敢去的,我可能會去。我們就是說差異化去發展,差異化選擇,也給人家留一點空間。地球之大,一個人是做不過來的,我覺得我們要深耕一個國家把事做好就行。
我們嚴格要把高技術、好產品、好裝備輸出,中國發展到今天我們有這樣的產品和技術,國家也是在這個上面很好的把關。所以我想一個是市場之大,第二有規則,所以把中國的東西放在世界這個大地球里面我覺得就不算什么了。
問:中國玻璃未來擴增規模的節奏怎么把握?配套的資本開支、融資的情況大概是怎么樣的?
彭壽:中國玻璃,從戰略上來講,就是做成一個玻璃的發展平臺和一帶一路,這里面肯定有兼并和建設,我們現在采取的方式是成熟一個做一個,不會大目標去做這件事情,一個就是夯實好基礎,然后再孵化好新的集團,再做并購累操作。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這樣形成既有效又有發展。從長遠來講, 在 3到5年,可能是行業NO1,也就是說,2020年之前,我們會形成。這也是中國在結構性調整最后沖刺之年。中國建材水泥世界第一,中國建材未來玻璃一定也是世界第一,因為我們有技術,有資金,有市場,有管理,有經驗,五位一體。我們通過一些合作兼并戰略,把短板補起來,這樣我們就能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