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前主席劉明康日前表示,自2008年,銀監會就要求商業銀行進行房地產壓力測試,監管部門也會進行整體測試,當房價下跌40%時,銀行的貸款覆蓋率仍能達到110%;而最壞的情況發生,即當房價下跌50%,銀行的貸款覆蓋仍能達到100%,雖然利息不能回收,但本金沒有問題。
由于銀行在給企業發放貸款時,都對抵押物打了比較大的折扣。因此,只要抵押物的價值下降不超過一定幅度,銀行貸款就不會出現風險。我想,劉主席的觀點,一定是建立在這個理論基礎之上。
問題在于,實際情況并非象劉主席說的那么簡單。因為,大多數開發商的操作流程是這樣的,先依靠自有資金或東借西湊拿地,然后用取得的土地向銀行貸款,再用貸款資金償還此前的借債、辦理相關手續、繳納相關費用。在項目正式開工時,由于貸款資金所剩無幾,只能繼續東借西湊以及預收購房款、讓施工單位墊資等。可以肯定,除少數實力較強的開發商之外,多數開發商在這樣的操作流程下,都會出現負債比重過高、利潤空間不大的情況。別說房價下跌50%,就是下跌20%,很多開發商也會承受不了,貸款也會有風險。
也許劉主席會認為,不管開發商虧本與否,也不管開發商是否會破產,在處理債務過程中,按照相關法律規定,抵押財產都有優先權。話是這么說,但是,在財產處理過程中,購房者繳納的預付款怎么辦?拖欠的工程款(主要是農民工工資)怎么辦?拖欠的材料款怎么辦?要知道,雖然土地的抵押權在銀行,但房屋所有權并不在銀行,銀行如果處理土地資產,必然涉及到土地上的房屋,在購房者、工程隊、材料供應單位或個人的問題沒有解決發之前,銀行能夠順利地對土地進行變現嗎?所謂的房價下跌50%銀行也不虧本能成立嗎?
而事實上,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并不少。很多貸款從表面上看,都有"足夠"的抵押物,不存在任何風險,實際上,這些抵押物并不能有效化解銀行的風險。特別涉及老百姓利益的抵押物,往往并不能順利變現。
退一步講,就算房價下跌50%銀行貸款仍然有"保本"的抵押物作保證,但是,這是否意味著銀行就沒有風險呢?顯然也不是。因為,對銀行來說,抵押物是否夠值,是否在變現后能夠足額償還貸款,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方面還在于流動性問題。如果流動性不暢,銀行的風險就會立刻出現。而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如果房價真的下跌50%,那么,半垃子工程就會立馬到處都是。半垃子工程一多,貸款變"死錢"的現象就會越來越多。如果再加上政府融資平臺近10萬億貸款,也因為大多變成了鋼筋混凝土而成為"死錢",流動性很差,那么,銀行的流動性還有保證嗎?風險還能避免嗎?
值得注意的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銀行幾乎每隔兩、三年就會出現一次資本充足率不足的問題,銀行就要通過各種渠道籌措資金彌補資本金的不足。這幾年,股市出現嚴重低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銀行為了彌補資本充足率不足的大規模融資。
所以,有關房價下跌50%銀行也不會虧本的說法,是相當然,更是自欺欺人。銀行要想避免風險的發生,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通過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改善信貸結構,增強流動性。因為,只有流動性好了,信貸資金的效益才好,安全性才強。而實體經濟的流動性遠高于政府融資平臺和開發企業,且能夠全方位拉動消費需求,使銀行的生存基礎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