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身邊的朋友同事們聊裝修,以前是頭疼該選擇什么陶瓷、木等,現在卻是有越來越多的人抱怨門不好選擇。他們說,陶瓷、等建材平時多留意一下廣告,再上網查一下其資質和網友們的評價,最后到大賣場做進一步的比較,選擇自己喜歡的款型、花色就好了。而市場中,小店面林立,看到的所謂“品牌”90%從未聽說過,價位也懸殊,真讓人犯難。
記者走訪了鄭州的門業市場發現,很多經銷門的商家無法出示清晰有效的資質證明,而絕大多數消費者對門的標準也不甚了解,無法說出一個品牌門,很容易被商家花言巧語的宣傳所迷惑。
價格懸殊缺乏規范
一位消費者帶領記者看了讓他萬分疑惑的“美心門”,記者發現,一個市場內竟然有3家自稱是“美心門”的門店,問及孰真孰假,各店主互相攻擊對方是假。該消費者說因為自己無法辨別他們的真偽,干脆看別的牌子去了。
記者在門業市場上發現,門的價位懸殊驚人,價位從300元~3500元不等。有的店主竟然跟記者說,如果房子不是自己住,他可以提供不到300元錢一套的門,還有一家門店極力向記者推薦兩扇庫存,要價才400元。
此外,市場上很多小門店銷售的門,根本無從考究其資質,據業內人士透露,很多是中牟、十八里河等周邊一些小加工廠生產的,標注的產地杭州、四川等均為空談。
“從前年開始,鄭州建材家居市場做門的商家成倍增加,開始呈現出明顯的競爭狀態。”霍爾茨德式門代理商張先生告訴記者,僅僅是鄭汴路鳳凰城周圍,就有大概200家經營門的商家。
張先生是鄭州市場第一批做門的老板,目睹了這個市場的變化。他說,5年前,鄭州的門業市場開始朝正規方向發展,那時還處于起步階段,沒有整套門的概念,很多商家只做門的面板,不管油漆和做門套。門業市場在這兩年迅速升溫主要和消費者的觀念改變有關。
七八年前,人們裝修布置新家,主要使用的木門絕大多數都是裝修師傅在完成裝修時,用剩下的大芯板貼個皮、刷上漆,將就著裝上就行了。然而,現在這種現場制作、現場安裝的木門在追求生活品質的人群中基本上沒了市場,大家紛紛到專業的門業市場去挑選樣式和材質定做,手感好、裝飾性強的成品門特別受歡迎。
據了解,門在裝修中占據的造價份額約為18%,很多家庭裝修在設計之初就已經把它納入了采購計劃。據記者詢問,現在市場上幾乎所有的門業店面,不管牌子大小,要訂一套品牌的木門,周期一般是一個月,最短也要等上半個月。“雖然門店增多,但目前鄭州的門業市場還未成熟,一方面表現在木門消費的品牌意識不足,另一方面表現在木門市場的不規范。”東易日盛裝飾首席設計師夏云占告訴記者,門業市場若要發展到現在陶瓷、木地板市場的狀態,尚需時日。
木質門行業標準知者少
“現在消費者最缺的是對門的了解,所以買門時很盲目。”艾高門經理張曉紅說,消費者對門的種類、材質、花色等的了解,全憑銷售人員一張嘴,一是自己對此本身就不了解;二是門與門之間的差異并不能全部通過感官判斷,比如同一裝飾面板的門外表一樣,里面所用的材質不一樣價格可能就會相差數百元甚至上千元。所以很多消費者極容易被低價格所迷惑。
去年8月1日,中國首部木質門標準就開始推行了,它是專門為規范木門市場而設立的。它要求木質門生產企業應在產品明顯部位標明規格、生產日期、編號、門縫尺寸、甲醛含量、產品所用材質名稱如鋸材、膠合材等,以便于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
比如標準中規定木質門所選的含水率不應大于12%,在高濕地區和高濕月份含水率允許略大些,但不得大于當地當月的空氣平均含水率。但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目前該標準在門業市場上還未得到有效實行,有些賣門的商家不僅不標明材質,甚至連產品的價格也沒標明。記者建議,消費者選購之前,先到網上把各項指標都抄下來,然后到市場上對照。
業內人士說,如果木門從生產、銷售到安裝、服務,整個產業鏈都真正走向規范,這個古老而新生的行業將因此而受益無窮。
品牌戰略乃門業當務之急
“建材家居各行業都在談品牌,我覺得目前門業市場急需的是偶像級的品牌企業來引領其發展。”霍爾茨德式門代理商張先生說,“現在說起木門品牌老百姓能知道幾個呢?這就是木門行業目前所必須面對的現實,所以企業要想從市場上多分一杯羹,就應該清楚品牌導向是木門企業做大做強必須思考的問題。”
據介紹,中國目前已經形成了珠三角、長三角、京津環渤海、東北三省和西南五大木門生產圈,出現了一批在全國都叫得響的品牌,如廣東的潤城創展、云南的紅塔、浙江的夢天、北京的博亮和TATA等,這些品牌帶動了木門生產的工業化和標準化,推動了行業的發展,但是在鄭州市場上,品牌門仍然沒有發揮它的“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號召力,所以很多沒有資質的雜牌門依舊過著舒坦的日子。“市場需求的劇增,導致木門行業無序、盲目擴張,目前全國已經有上萬家生產企業,而一些、地板生產企業也在紛紛轉型往這個行業擠,家裝行業也通過前店后廠的方式向這個行業滲透,很多企業在拼命追求數量,忽視了質量,難以保持品牌形象,這是行業發展的最大隱憂。”
業內專家分析,很多企業品牌意識不是太強,尤其是靠給工程項目做配套起家的廠商,雖然暫時獲得了一些利益,但如果不打造出強勢品牌,就很難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特別是售后服務,如果管理跟不上,做得不好,就很容易砸掉牌子。一個牌子砸掉之后,要重回市場,就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