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3日,當代藝術展“進進出出”在海滄市民文化廣場亮相,市民與它“來一場游戲”。
記者獲悉,本地藝術家曾煥光作品“團團轉”的18副門鋼架及配件制作進入收尾工作。據悉,每副門均可單獨站立并可整體拼裝,體量巨大。
作為海投房產與本報主辦的“印象·廈門(2009)——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斗陣行”活動的重要亮點,“進進出出”展由本地藝術家曾煥光、沈志民和闕遠三人聯合推出,由藝術評論家、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副教授童焱策劃。
據曾煥光介紹,這些從2004年就開始在廈門各拆遷地塊收集的各式“輩分”層次相當豐富,最老可以追溯到晚清,最年輕的是上世紀中葉“出生”的。無一例外的是,這些門或精心雕刻或細致作畫,遠看起來歷經滄桑,近看卻有別樣的風情。有的門后是一幅溪邊浣紗的西施圖,有的門上繪一叢熱烈綻放的牡丹,又或者在門上可尋到褪色了,卻還能見到當年隱隱墨跡的兩行愜意草書,“這都在反映廈門當年的民間文化盛景,刻上了一座城市歷史變遷的印記”。
“這些門上的雕飾就是城市里的別樣風景。與全新拔地而起的海滄市民文化廣場及周邊現代建筑再次組合,呈現多元文化背景下當代中國的另一種文化景觀”,曾煥光撫摸著這些門說。在他看來,此次展出“團團轉”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古木門陳列展,他希望屆時展出時,人們能夠從預設的門進入這個直徑將近9米的大玩具,“門”中將看到另一番他設計的景象,至于這景象是什么,他說未完成前不便透露。
18副木門歷經滄桑難免有腐朽破損之處。曾煥光特意請來一名老木工為這些門補一補“傷痕”。曾煥光表示,他不將新木刻意漆上顏色以配合古門原先的色彩。“新舊的強烈對比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