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的相關理論和實踐探索將有力推動我國各行業,特別是建筑業等傳統產業,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和增長動能轉換,賦能我國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
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它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是在伴隨大數據、信息網絡、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領域不斷取得顛覆性技術突破情勢下應運而生的。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和管理創新,具體表現在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三個顯著特征,最終目標是催生更高效率更高質量的先進生產力。
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是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要素。勞動者是創新創造的主體,是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新質生產力中的勞動者不僅包括引領行業科技前沿、創新創造的領軍科技人才,也包括具備多維知識結構、熟練掌握新型生產工具的技能型人才。相對于傳統生產力下的勞動者,其具備的科技素養和知識水平越深,把握智能和數字技術的能力手段越強,熟練掌握勞動資料推進生產力變革的作用就越大。
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是新質生產力的動力源泉。勞動資料是勞動者改造勞動對象的物質基礎,是反映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關系性質的重要標志。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勞動資料的應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環保的新型生產工具,既包括數據信息、產業互聯網、工業軟件等非實體形態的生產工具,也包括建筑業塔吊機械、智能機器人等實體工具。勞動資料自身的智能化數字化水平越高,勞動者通過它提升的生產效率越顯著,生產力躍升越明顯。
更廣范圍的勞動對象是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廣闊平臺。伴隨科技進步,新需求新市場不斷涌現,新材料、新能源、數據信息等新型勞動對象,也大量出現在綠色低碳、數字智能等高科技含量的新興業態中。這些新型勞動對象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豐富的“原料”,并驅動新的生產技術發展,極大提高生產效率,為新質生產力的持續進步提供無限可能。
建筑行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建筑業是我國傳統的支柱產業。近年來,行業發展面臨市場需求不振、行業競爭加劇等局面。與此同時,行業技術水平不高、生產效率低下、建設成本攀升、資源浪費嚴重以及勞動力短缺等問題凸顯,成為影響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堵點痛點。
技術水平相對落后。隨著社會進步,綠色環保、數據網絡、人工智能等先進理念正加速融入現代生活。與之相對應,建筑業的前瞻性顛覆性技術研發不足,在規劃設計、生產組織、施工工藝、運維管理等方面并沒能展開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具體來看,我國建筑業從業門檻較低,行業發展不均衡情況突出,不同企業間的實力水平參差不齊。傳統的建筑施工工藝和人海戰術施工,仍占據行業主導地位,絕大多數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
勞動生產率偏低。受制于當前建筑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國內建筑業勞動生產率仍處于相對較低水準。一是行業管理水平不高。建筑的項目決策、施工組織、過程管理仍依賴傳統的管理者個人素質經驗。二是先進的工法、智能機器人、智慧機具應用推廣還在起步階段。三是勞動者素質不高。務工人員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地區流動性大,技能掌握不熟練不穩定。四是行業變革剛剛起步。裝配式建筑構件的工業化量產、裝配化吊裝施工尚未全面推開。加之,物流供應鏈信息化應用的廣度深度不夠。
建筑業發展面臨挑戰。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為建筑業帶來了龐大的基礎設施和住房市場需求;大量的人口流動和進城務工人員,又為建筑業提供了質優價廉的優質勞動力;寬松的政策環境和豐富低價的各類資源,為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建筑業勞動力快速老化,更難奢求高素質的產業工人;加上城鎮化進程放緩帶來的住房需求變化,使得建筑業發展面臨著挑戰。
行業轉型步伐緩慢。我國有建筑業企業15.8萬余家,從業人員達五千余萬。在市場需求變化、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企業經營壓力顯著加大,大部分企業難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創新技術工藝,推動行業發展。一些頭部企業既要與同行競爭,還要扛起創新引領和帶動行業轉型發展的重任,壓力較大。與此同時,一方面,社會強調建筑業要踐行綠色低碳等先進理念,但經濟指標上并沒有留出激勵科技創新的空間。從成本意識考慮,企業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的自覺主動性不足;另一方面,科研攻關和成果轉化也需要一個過程,并且要持續投入,久久為功。
新質生產力賦能建筑業發展需堅持的原則
一要堅持統籌好新質生產力與傳統建筑業的關系。新質生產力,是在傳統生產力基礎上聚焦提質增效、結構升級和創新驅動三個方面,賦能產業體系以先進技術特性,最終實現產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這一目標。這表明,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不是非此即彼的“敵對”關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彼此成就。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脫鉤或放棄建筑業等傳統產業,關鍵是聚焦“創新”做好文章,一手抓傳統產業的升級,積極促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一手抓科技和人才創新,培育發展新業態。既育新枝栽新苗,也讓老樹發新芽,讓建筑業平穩有序地高質量發展。
二要堅持先立后破。“立”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礎,“破”是建筑業變革的前提。要以“立”引領傳統生產力的前進方向,以“破”夯實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基礎。在培育和推進新興業態的同時,兼顧傳統生產力的平穩發展和過渡,形成更高效協調可持續的行業發展體系。
三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建筑業在國內不同地域和細分領域,有不同的市場需求、資源稟賦和經濟條件,對應的勞動力、勞動工具等生產要素資源不一。要結合自身的資源條件、產業基礎、科研能力實際,因地制宜地運用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緊緊依靠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政府引導下有序調節生產力要素的流動,推動傳統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躍升。
四要堅持有序漸進。新質生產力有一個逐步創新,累積量變實現質變的過程。需要把準方向、靶向發力,從全要素生產力入手,逐步替代效率低、資源消耗高的傳統生產力。要循序漸進、久久為功。堅持穩中求進、平穩過渡,避免在發展時機不成熟或發展條件尚不具備的情況下一哄而上,影響行業健康發展。
以新質生產力推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
以新質生產力推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要求我們把準行業發展大勢,有計劃、有組織地在技術創新、人才培育與管理體系配套等多個方面綜合發力。
首先,把握住行業發展的航向賽道,加快建筑業綠色化智能化轉型。我國建筑業在經歷長期發展后,增量的新建市場正放緩腳步,存量市場的改造提升即將迎來春天,社會更加關注以城市更新為載體的智慧城市建設,聚焦打造更有溫度、更宜居的住宅環境,以及更智慧的城市空間。在城市更新方面,要按照建設更加綠色低碳、品質長久、環境宜居的新時代好房子標準理念,進一步創新設計、建材、生產、運維等全過程技術標準,盡快實現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跨越。在城市配套建設上,要推進城市管線管廊更加智慧韌性,城市生態更加美麗親民,打造更加宜業宜居的社會環境。在傳統生產方式升級上,要以智能建造為主線,加快智能建造標準的研究應用,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其次,牽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加快新質生產力的應用培育。一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趨勢,聚焦數字技術、智能互聯和綠色低碳等領域,改造提升建筑業全鏈條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市場營銷、經營管理等全鏈條多元化技術應用,通過傳統設備更新、工業升級、數字賦能、管理創新,推動生產力水平大幅躍升。二是緊盯創新重點推動新質生產力。在智能化方面,積極采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強化建筑設計施工的個性化、高效化,采用無人機、機器人等設備提高施工的質量效率,采用信息網絡技術提升設施設備的監測和運維服務。在綠色環保方面,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積極研發新材料新工藝,并強化建筑材料再利用,降低建筑廢棄物排放,推動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三是以智能、綠色、數字等創新技術賦能產業新動能,引領產業新賽道新業態,并與傳統建筑業智能化、綠色數字化轉型升級相互促進、相互銜接。四是不斷強化勞動者培養、引進、儲備和使用管理,激發人才動能活力;以技術創新為引領,研發新的技術手段和工具,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以數據創新為紐帶,打通各要素間的壁壘,疏通產業鏈斷點,賦能生產全流程環節,通過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激發生產力要素活力,推動產業發展變革。
第三,盯住新質生產力人才需求,加快人才培育和工作機制創新。要以教育為基礎、創新為引領、人才為支撐,培養造就大批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新勞動者。一是強化產教合作。在教育領域完善人工智能、數字技術與建筑業結合的交叉學科,鼓勵跨學科人才培養,實現關鍵技術與人才培養的自給。與職業技校聯手,完善技能認證和考核機制,對產業工人進行技能培訓,強化對先進工藝和生產工具的熟練掌握程度。二是強化產研融合。加強與學校、科研機構橫向協作,創新組織方式和體制機制,開展先進技術、設備與產業鏈條深度融合的科技攻關,培育先進科技的領軍人才隊伍。三是強化機制建設。充分肯定科技、數據、信息等新興生產要素的價值,充分肯定科技和經營管理人員在產業各環節的市場潛在價值,充分肯定產業工人熟練掌握先進技能后提升勞產率帶來的價值提升,優化分配機制,調動他們的積極因素。
(作者:何海琦系北京建工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劉李紅系北京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