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被動滿足,還是去創造新的需求?也許過程是痛苦的,甚至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但總有那么一兩個成功者足以讓我們銘記。我們需要這樣的企業。
消費者不答應
消費者不得不正視一個問題,通過辛苦勞動換來的錢增長有限,但錢本身的價值卻在不斷縮水,對現實的無奈和抱怨讓他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消費環境和消費觀念。消費者開始質疑,他所購買的商品是否物有所值。如果企業不通過促銷讓渡出一部分價值,消費者在購物時甚至會有負罪感“也許就在明天,我將以更低的價格得到他,為什么是現在”。
美國次貸危機時,星巴克曾不得不面對公眾這樣的質疑“4美元一杯的拿鐵”。這導致2008年到2009年,連續20多年盈利的星巴克出現首次銷售業績持續下滑,股票縮水近一半。如何讓顧客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還能繼續來星巴克消費,重新出任CEO的舒爾茨推出許多變革舉措,當然,也包括回饋忠誠顧客的促銷計劃——推出星巴克回饋卡,給予忠誠顧客更多的服務和商品,這對星巴克最終走出泥潭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渠道不答應
一邊是消費者縮減開支,減少消費,一邊是廠家大力開拓,瘋狂壓貨。渠道就像消化不良的腸胃,排不出去,還要拼命往里塞。如果沒有政策,廠家壓不動一批,一批壓不動二批三批,二批三批壓不動門店。
讓壓貨來得更猛烈些吧,昨天很撐,今天也很撐,明天就能消化,但大部分人被撐死在今天晚上。
業務員不答應
壓在頭上的銷售指標,沒完沒了的加碼,隨時有撐不住崩盤的危險。促銷的效果就好比強心針,一針見效。
有了促銷政策,業務員信心爆棚,底氣倍足,特別能感染客戶“公司支持力度大,這個市場不出幾個月,一定拿下。”;有了促銷政策,促銷員精氣神煥然一新,聲音特別響亮,賣場里只有他的聲音“XX商品搞活動,機不可失。”。離了促銷,業務員貨也不會賣了,話也不會說了,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
雖然現代營銷人認為傳統的4P營銷理論是落伍的,不合時宜的,但現實再一次教育我們,離了這個P(促銷),你還是玩不轉。
是不是只剩促銷了?曾有一位做醫藥業務的小聽說我主要負責市場部工作,曾這樣問我“你們的工作是不是主要負責設計政策?”。我一時語塞,這些年來的從業經歷讓我相信,把做市場等同于做政策的,絕對是普遍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