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幕墻網】今年“兩會”是繼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之后我國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又一件大事。開好這次“兩會”,對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而奮斗具有重大意義。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會商量,通過協商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體現了人民民主的真諦,彰顯了政黨協商這個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的獨特優勢。今年新一屆的政協委員有何感受?怎樣認識理解政府工作報告?如何看待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如何看待黨建在國企改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何特別關注的熱點問題?求是網特別邀請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鋁業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余德輝為我們深入解讀。
訪談嘉賓:余德輝(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鋁業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
訪談主持:邱山
訪談實錄:
求是網:請問您是第一次當全國政協委員嗎?參加政協會議有什么感受?
余德輝:今年的兩會是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同時,今年又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因此“兩會”意義非同尋常。作為一名新當選的政協委員,我尤其感到光榮,也深感責任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政協委員更要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著力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和“守紀律、講規矩、重品行”的要求,樹立和展示新時代政協委員良好形象。
通過參加這次政協會議,我感到各位委員的發言、提案質量都非常高。作為新委員,要虛心向大家學習,倍加珍惜委員身份,格外看重政協事業,自覺肩負起光榮使命和神圣職責,真正做到習總書記強調的“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
求是網: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對中國經濟形勢和發展目標作了分析和部署,您對政府工作報告整體感受如何?
余德輝:幾天來,通過深入學習、討論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總體感覺“振奮、務實、親民、自信”。
一是成就令人振奮。過去的五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成就,發生了深層次、根本性變革,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增加到82.7萬億元,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等等,令世界矚目,令全國人民倍受鼓舞和自豪。
二是發展精準務實。報告指出,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我認為指明了方向,開對了藥方,把準了脈絡。進入新時代新征程,只有把實體經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才能更好推動我國增強綜合實力、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三是政策更加親民。報告直面民生熱點,回應百姓關切。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取消流量“漫游”費,居民基本醫保人均補助標準再增加40元,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等一系列親民政策,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為人民謀幸福”的永恒不變的初心。
四是未來充滿自信。報告明確了今年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新藍圖令人憧憬,新使命催人奮進。并強調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思想要再解放,改革要再深化,開放要再擴大,一切成就都是干出來的,充分展示了“四個自信”。
求是網:如何看待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
余德輝: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發展的綜合優勢更加明顯,完全有能力、有條件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特別是中央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經濟穩中向好的總體態勢不會改變,仍處于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
與此同時,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既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避免出現大的波動,又要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預期方向發展。結合兩會的討論和自己的思考,我認為應該重點在以下四個方面持續發力。
一是要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必須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和關鍵環節,抓實抓好。通過持續深化“三去一降一補”,大力實施“加減乘除”,加快處僵治困、瘦身健體,積極改造提升傳統動能;通過持續推進創新驅動戰略,轉變發展方式,優化布局結構,大力培育發展新動能,形成優質高效多元化的供給體系,實現供給和需求在新水平上的動態均衡。
二是要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這次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對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推進黨和國家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期待通過此次改革,深化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提高效率效能,進一步為實體經濟松綁減負,激發微觀主體的活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進一步促進營商環境的優化,使干事創業的氛圍更加濃厚。
三是要加快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當前我國有的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結構性矛盾突出,環境承載能力不足。以電解鋁為例,雖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成效,但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必須通過法制和市場手段,引導企業落實新發展理念,向有清潔能源優勢的地區集中,向有新能源優勢的地區集中,向有煤炭優勢的邊遠地區集中,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嚴控用常規燃煤發電煉鋁,倒逼電解鋁加快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在解決行業自身發展的同時,為建設美麗中國、打贏藍天保衛戰做出積極貢獻。
四是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這是黨的十九大對國有企業提出的明確目標。但從目前來看,國內企業無論是綜合實力,還是全球資源控制力、創新引領能力、話語權及影響力等,都與世界一流水平還有較大差距。急需通過戰略性重組,實現做強做優做大和提高運營效率效益,增強競爭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
求是網:政府工作報告用了較大篇幅談國企國資改革。作為大型央企的負責人,您如何看待黨建工作在國企改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余德輝: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把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作為重大政治原則,一以貫之;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一以貫之。
在近幾年中鋁集團的改革發展中,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從嚴治黨,狠抓管黨治黨責任落實和執行力建設,強化監督執紀問責,使黨風企風明顯好轉,干部員工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進一步增強,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為加快集團改革創新轉型升級,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提供了堅強政治保障。
下一步中鋁集團將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圍繞推動質量、效率、動力三大變革,全面持續深化改革,進一步減問題、補短板、強弱項,包括加大資本運作力度,運用市場化手段盤活存量;積極爭取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帶動開展綜合性改革;加大集團內部資產業務整合,加快環保節能、創新開發、海外發展三大平臺建設,培育競爭新優勢,實現創新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仍然需要以加強黨建為組織保障,筑牢國有企業的“根”和“魂”,實現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兩手抓、兩手硬。
求是網:作為政協委員,您還關注哪些熱點?
余德輝:剛才我講了,2018年是一個非常特殊和關鍵的年份,因此今年的兩會熱點也比較多,比較集中的體現在三大攻堅戰、鄉村振興、機構改革、就業收入等方面。就我本人而言,特別關注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三大攻堅戰。按照黨的十九大要求,今后3年要重點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要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條件,消除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建設美麗中國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打贏三大攻堅戰,是破解制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問題,一鼓作氣向第一個百年目標沖刺的現實需要,具有重大意義。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作為中央企業,如何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打贏三大攻堅戰作出應有貢獻?我想還是要按照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立足自身、結合實際、腳踏實地做好自身工作,本身就是在為打贏三大攻堅戰作貢獻。
一是中鋁集團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通過一企一策、分企施策,加大處僵治困力度;通過市場化法制化債轉股,資產負債率降央企平均水平以下,大幅提升了集團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國家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排憂解難。
二是中鋁集團部分下屬企業位于貧困地區、邊遠山區和革命老區,近年來集團多措并舉,推動這些企業實現扭虧脫困、轉型升級、創新發展,不僅大幅提升了企業效益、增加了員工收入,而且為拉動當地就業、推動扶貧脫貧、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是中鋁集團持續加大環保投入,依法合規高標準進行項目建設,以鐵的決心和手段,規范固體廢物處置,限期消滅環境污染問題,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實現工業廢水“零”排放,努力把污染防治的被動,轉變為推動綠色環保產業發展的主動,為建設美麗中國、打贏藍天保衛戰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關注的第二個問題是雄安新區建設。建設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是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實踐。最近我常常思考,雄安新區如何有序、有機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如何統籌組織大學、醫院、研究機構、創新企業入駐?如何體現“千年大計”的構想和規劃?
千年大計,人才先行。為此,我向大會提交了一份建言,建議在雄安新區建設新時代綜合性國際化研究型中央大學,并打造“產學研用”有機體系,從而達到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調整優化結構、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區的目的,而且能夠高質量地完成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強化交叉科學綜合研究,培育新動能、推動創新創業發展的“三大使命”。
要通過辦這樣一所綜合性、國際化、研究型的大學,培養一大批全球頂尖的大師級人才和世界一流的原創基礎理論創新人才,產出一大批重大突破性基礎研究成果和國際領先的原創性科研成果,形成一大批國際一流的實驗室,培育自主創新的國家隊,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世界級“硅谷”,引領新時代中國的教育科研和新興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