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今后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基本理念、重大舉措作出了戰略部署,明確提出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我們要切實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化解經濟發展中突出的結構性問題,著力推進制度創新,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重構經濟增長新動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我國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成功實現了從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的跨越。2015年經濟運行總體平穩,新增就業超額完成全年預期目標,全國居民收入增長繼續快于經濟增長,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呈現勃勃生機,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進入新常態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但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潛在風險不容忽視,從上中等收入國家邁進高收入國家行列任務艱巨。亟待大力推進結構調整,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核心,培育新的發展動能,增強持續增長動力。
一般經濟規律表明,經濟增長主要來自于要素投入的增加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前者主要包括勞動力投入和資本投入的增加,后者是指扣除資本、勞動等生產要素投入貢獻后,由技術進步、管理水平、勞動力素質、要素使用效率等其他因素的改進與革新帶來的產出增加,反映了各生產要素的綜合利用效能,體現了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是影響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的關鍵因素。從國際經驗看,一國經濟發展早期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特別是資本投入,進入發展中后期階段以后,要素投入的貢獻下降,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步提高。這是因為無論任何國家,生產要素總量是相對有限的,資源環境和社會承載能力也是有限的,受要素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制約,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數量推動經濟增長總會遭遇瓶頸,經濟增長、人均收入和財富水平提高最終要依賴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特別是進入后工業化階段經濟增長將會更多依靠全要素生產率提升。
我國過去保持經濟快速增長,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是重要因素。據有關機構測算,1982—2010年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21.5%。但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下降,導致我國經濟增速下行。未來一個時期,推動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核心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發展動力順利轉換。